來源:關于我們吃喝的那些事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煮雞蛋時,開水、冷水下鍋都不對!牢記這5點,輕輕一碰就脫殼!』
雞蛋營養豐富,價格便宜,每天吃2個雞蛋,對身體非常好。雞蛋的做法很多,但不同的做法,消化吸收率也不一樣,其中煮雞蛋、蒸雞蛋的消化吸收率最高。
每天早餐,很多人都會吃煮雞蛋吧,口感嫩滑,味道鮮美,老人孩子都愛吃。不過,有些人煮的雞蛋卻不好吃,口感很干,吃起來噎人,而且蛋殼很難剝,主要是煮雞蛋的方法不對。大多數人都以為,煮雞蛋就是把雞蛋放入水里煮熟就行了,可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雞蛋冷水下鍋還是開水下鍋?雞蛋煮幾分鐘?怎麼才能蛋殼一碰就掉?都是滿滿的技巧呀!今天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煮雞蛋的正確方法,學會后煮出來的雞蛋鮮嫩,輕輕一碰就脫殼。
做好吃的煮雞蛋,要牢記這5點:
一、雞蛋下鍋前要用水浸泡
雞蛋在養雞場誕生,到被我們買回家,已經經歷了一段時間,流失了一部分水分,直接煮的話口感就不是很鮮嫩,吃起來比較干。
正確做法是,檢查一下蛋殼上有沒有裂紋,如果有裂紋就容易煮爆。然后把雞蛋洗干凈,放入清水里浸泡10分鐘,可以補充一些水分。
二、冷水下鍋還是開水下鍋?
雞蛋的口感好不好,和用的水有很大關系!到底是冷水下鍋還是開水下鍋?來看看區別。
冷水下鍋:水溫較低,蛋白質凝固慢,煮的時間比較長,會讓雞蛋流失大量的水分,從而口感變老,吃起來發干、噎人。
開水下鍋:開水溫度高,能讓蛋白質快速凝固,但開水不停地翻滾,雞蛋也跟著上下翻滾,雞蛋就容易破殼,導致被煮爆了,蛋白都流了出來,非常浪費。
正確做法是雞蛋溫水下鍋,鍋里倒入適量冷水,開大火加熱,等到鍋底開始冒小氣泡時,溫度大概60℃~70℃左右,就把雞蛋放進去,蓋上蓋子。蛋白和蛋黃的凝固溫度分別為70℃、60℃左右,所以這個時候放入雞蛋是最合適的,能讓雞蛋快速凝固,還不擔心破殼。
三、煮雞蛋時要用小火
雖然雞蛋溫水下鍋不會破殼,但火候要是沒掌握好,也容易破殼。如果持續大火,水煮開后也會翻滾,導致雞蛋破殼。
正確做法是,大火把水燒開,轉為小火,讓鍋里的水保持開而不滾,煮8~10分鐘即可,雞蛋就能完全凝固了。煮太久的話,雞蛋流失了大量的水分,就會變干,吃起來噎人。
四、水里加2樣調料
煮雞蛋時,不要只用清水煮,水里加入適量食鹽、白醋,可以讓雞蛋變得更加鮮嫩。因為雞蛋含有豐富的谷氨酸,和食鹽結合會生成谷氨酸鈉,也就是味精,讓雞蛋變得鮮美可口;白醋可以軟化雞蛋,讓雞蛋更鮮嫩,蛋殼更好剝。
五、煮熟后立刻用冷水浸泡
雞蛋煮熟后,很多人都迫不及待地撈出來吃了,是不是很燙手?而且不好剝殼?因為剛出鍋的雞蛋溫度很高,十分膨脹,蛋白和蛋殼就粘在一起,非常難剝。
蛋白質是膠體,可以熱脹冷縮,所以正確做法是,把煮熟的雞蛋磕出裂紋,放入涼開水里浸泡一會兒,蛋白就會遇冷收縮,而蛋殼十分堅硬,無法形變,這樣雞蛋和蛋殼就分開了;同時,涼開水從裂紋處進入雞蛋內部,充當了「潤滑劑」,讓蛋殼非常好剝,用手輕輕一摳,蛋殼就變成兩半了,雞蛋和蛋殼完全分離,不會粘在蛋殼上。
只要記住這5點,就能煮出鮮嫩可口好剝殼的雞蛋了,具體做法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水煮雞蛋】
準備雞蛋、食鹽、白醋。
1、雞蛋放入水中,用手輕輕搓洗,把表面的臟東西都洗掉,然后放入清水中,浸泡10分鐘。
2、鍋里加入清水,大火加熱,煮至鍋底開始冒出很多小氣泡,輕輕放入雞蛋。
3、加入適量食鹽、白醋,大火煮開后轉小火,蓋上蓋子煮8分鐘。
4、撈出雞蛋,磕破蛋殼后放入涼開水中浸泡5分鐘,就可以吃了。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用,請給我收藏、點贊、評論、轉發、關注,讓更多的人看到,讓大家一起學習,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