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的各種做法當中,煮雞蛋是最簡單的一種,但很多時候我們煮好的雞蛋在剝殼時,蛋殼粘在蛋白上,不僅費時費力,還浪費了蛋白。
很多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會在煮完雞蛋后馬上用冷水泡一泡,以為這樣可以讓蛋殼和蛋白分離,更容易剝殼。
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不僅不能起到剝殼的作用,反而會影響雞蛋的口感和營養。
那麼,為什麼煮完雞蛋后不能用冷水泡呢?有沒有不需要泡冷水就可以輕松剝蛋殼的方法呢?本文將為你揭曉答案。
一、泡冷水的認知誤區
當我們煮雞蛋時,雞蛋內部的溫度會逐漸升高,蛋白和蛋黃會由液態變成固態,同時蛋殼和蛋殼膜也會受到熱脹冷縮的影響,導致蛋殼膜和蛋殼之間的空隙變大,形成一個小氣泡。
這個小氣泡就是我們剝雞蛋時的關鍵,如果氣泡足夠大,蛋殼膜就會和蛋殼分離,剝殼就會很容易。
但是,如果氣泡太小,蛋殼膜就會和蛋殼緊密貼合,剝殼就會很困難。
那麼,泡冷水有什麼作用呢?
很多人認為,泡冷水可以讓蛋殼和蛋白收縮,從而分離,其實這是錯誤的。
泡冷水的真正作用是讓雞蛋內部的溫度迅速降低,防止蛋白和蛋黃過熟,保持雞蛋的口感和營養。
但是,這也有一個弊端,就是會讓蛋殼膜和蛋殼之間的氣泡縮小,反而增加了剝殼的難度。
所以,泡冷水并不能幫助剝殼,而且還會影響雞蛋的味道和品質。
二、輕松剝蛋殼的方法
既然泡冷水不能幫助剝殼,那麼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介紹三種不需要泡冷水就可以輕松剝蛋殼的方法。
1. 煮雞蛋時加入食用鹽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方法,原理是食用鹽可以提高水的沸點,讓雞蛋內部的溫度更高,從而增加蛋殼和蛋殼膜之間的氣泡,剝殼更容易。
只需要在煮雞蛋的水里加入一小勺食用鹽,然后按照正常的方法煮雞蛋,煮好后,用手輕輕敲碎蛋殼,就可以輕松剝下來了。
2. 用隔水蒸蛋的方法
這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方法,原理是隔水蒸蛋可以讓雞蛋內部的溫度均勻,從而讓蛋殼和蛋殼膜之間的氣泡更大,剝殼更容易。
做法也很簡單,把雞蛋放在一個碗里,然后把碗放在一個鍋里,鍋里加入適量的水,水的高度不要超過碗的一半,然后用大火煮沸。
再用小火蒸15分鐘,蒸好后,用手輕輕敲碎蛋殼,就可以輕松剝下來了。
3. 滾動剝殼法
這是一種比較有趣的方法,原理是滾動剝殼可以讓蛋殼和蛋殼膜之間的氣泡擴散,從而讓蛋殼和蛋殼膜分離,剝殼更容易。
我們把煮好的雞蛋放在一個平整的桌面上,用手輕輕按住雞蛋,讓雞蛋在桌面上滾動起來,把蛋殼滾碎之后,雞蛋膜就會自己散開,那麼雞蛋自然也就不會粘殼了。
所以你明白了為啥有時候雞蛋明明一出鍋就泡了冷水但依然難剝殼的原因了嗎?
其實泡冷水并不是關鍵,而是在煮雞蛋的時候稍微下一點功夫,就可以把雞蛋煮好,哪怕不泡冷水也可以輕松剝殼啦。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